行動的社區
今年年初,許多返鄉投票的鄉親見證了台灣國會變天、執政黨再次輪替,且從勝敗雙方身上皆可學習高度的民主風度。儘管如此,毋論藍綠的支持者皆難以隱藏喜悅或失落;身在僑地的鄉親當然也會有相同的反應。我的太太蔡牧師特別叮嚀我應低調處理這些情緒,因為選舉畢竟不應淪為同舟者的戰爭;反而是換了船長、重定掌舵方向後,大夥兒更需同舟共濟,為明日繼續協力打拼。
才這麼反省,老天爺立即就派下嚴峻的功課:0206台南大地震。我們必須考驗自己,撇開成見恩怨,同心面對眼前的災難。事發隔天剛好是我們慶祝新春的年會,立即就辦理賑災募款;直至2月底總計募得5000美元,並已由顏經邦理事(他正於返鄉探親),匯入台南市政府捐款專戶。除了本會的工作,亞特蘭大各僑社及善心人士亦全力慷慨解囊。透過同鄉會的聯繫,台南市長賴清德特地透過錄影向亞特蘭大傳來誠摯感謝。
話說回來,為什麼我們必須共同面對這些事情呢?因為我們共享著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,我們台灣人在亞特蘭大就是「台灣社區」。所以,我今年擬定「行動的社區」做為同鄉會的工作主題;目的是為了加強大家的向心力,以及動員那些鮮少或甚至未曾參加同鄉會活動的鄉親朋友,尤其動員年輕族群以解決目前會員結構年齡斷層的問題。格外要注意地,我們在重視母語教育的基礎上,卻別再用語言去區分族群或排除任何人對於台灣認同的意願。
「行動」二字有兩層意涵:Active和Mobile。也就是說,我們一方面要導入更多的新創意,成為活潑有力的社區;另一方面,我們不應受限於地理環境,而應四處增加「台灣」的曝光率。
為落實這兩項方針,我擬定了如下做法。
善用社交媒體:我從去年就開始建立我們的Facebook,定位為信息發布及活動宣傳。有別於前者,我今年又建立我們在Line上的公共論壇,目的是讓鄉親們自由交流和聯誼,其功能會比現行的Yahoo groups電子郵件交流更為方便和即時。
鼓勵小組或社團成立:同鄉會每年有四大活動,即春節年會、台灣傳統週、端午及中秋慶祝活動。除此之外,我們應鼓勵彼此興趣相投的鄉親,自組舉辦餐會、出遊、藝文及運動競賽等,甚至常態化聚集為小組或社團,如最近為青年成立的巴萊社和籃球社等。換言之,未來的同鄉會應朝向「一體多心」的發展;鄉親們在哪裡聚集行動,那裏就是同鄉會。
建構留學生職業生涯學習平台:我們做留學生工作的目的,顯然是為了縫補年齡斷層。事實上,即便留學生畢業後未能留下,這工作仍相當重要;因為我們在這裡所承接的是樹人之計。將來學成歸國的優秀人才必能造福台灣。目前,我連繫了幾所大學的學生會長,他們一致認為留學生最需要未來職業生涯的解惑。他們希望同鄉會能給予有益資訊和培力資源。
串連既有僑社或組織:我常在其他僑社見到許多朋友,他們雖非為本會會員,但都是從台灣來的鄉親。去年的中秋台灣夜市,就是藉串連各僑社、商會、學校成功動員上千位參與者。另外,我們也可以從亞太協會APAC找到值得合作的夥伴單位,甚至有益的社會資源。我們凡是藉力使力。
總之,我們的社區必須走出原有的框架。期待更多鄉親朋友認同我所提出的理念,支持並加入工作行列。明天,我們唯有行動才能夠凝聚認同的力量;唯有行動才能四處綻放台灣美麗的色彩。